|
【人物名片】 陈德鸿,1958年生于奉化西坞,农民画画家,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宁波现代民间绘画艺委会主任。 1983年,作品《牧归》参加浙江省首届工人、农民画展,获三等奖。1987年,作品《喂鸡》入选中国首届艺术节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展览。1988年,《鸡趣》等10幅作品参加首届浙江省现代民间绘画十人联展,赴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展出。2004年9月,作品《鱼》入选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建设成果展暨第二届秀洲中国农民文化艺术节“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作品提名展”,被评为2004年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代表作《鸡趣》《龙子》《牛塘情趣》等多次赴美国、德国、西班牙、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地交流展出,100余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及中外友人收藏。 |
|
陈德鸿的《鸡趣》 |
|
陈德鸿的《牛塘情趣》 |
陈 峰 (一) 多年以后,陈德鸿站在春天的田野,准会想起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陈德鸿的双脚陷在水田里,广播喇叭传出《国际歌》的旋律。这一刻,他瞧着水田里自己的倒影,在心里说:要创造幸福的生活,全靠我们自己努力。 现在的陈德鸿已经是一名画家,当初,他是一位农民。1958年出生的他,是西坞镇陈孔目村的一名农家孩子。小学毕业后,为了兄弟姐妹们的学业,他不再上学,成了家里的劳动力,放鸭、放牛、插秧、打稻,什么活都要干。可他还是个孩子啊,拿着柴棍在地上画画或拿着捡来的粉笔在墙上画画成了他的最爱。他爱画鸡,画狗,画猪,画牛,画天上的小鸟,这些动物都是他平时的玩伴。村里老人看了他的画,夸他画得真像真好看。画得多了,有人找上门来,请他画人像。村里人喜滋滋拿着画像走了,递给他一元至两元不等的报酬,陈德鸿心里高兴啊,这是他的劳动成果,接着也有人请他在床栏上画画。 虽说不上学了,可陈德鸿的求知欲仍很旺盛,他常去生产队看报纸。那时的《浙江日报》有漫画专版,陈德鸿心里常常有幻想,要是自己的画也能登上报纸,那该有多好啊。家里没闲钱,可他的画画爱好在那时候,也算是烧钱,要订画报,要买纸和颜料。他用压岁钱或劳动所得订了一份《工农兵画报》,就是这本画报,激发了他投稿的兴趣。 那年,陈德鸿15岁,连环画《山乡巨变》《白毛女》是他的老师,农村的广阔天地也是他的老师。在村里人不解的目光中,他背着画夹出去写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忘了农事的辛苦。 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田野,农民拔秧、挑秧、种秧,电线杆上驻足着一行麻雀,牛在耕田,油菜花怒放,草籽花盛开,透明的露水正要滴下来,这一切场景他是多么熟悉。陈德鸿把脑海里的场景用铅笔打底稿,画了下来。反反复复修改润色后,惴惴不安地投给《工农兵画报》(《富春江画报》的前身)。一个月后,村里的小店老板叫住他,递给他一封信。拆开信,陈德鸿喜极而泣,居然被录用了!编辑鼓励他不要放弃,坚持下去,终会瓜熟蒂落。对啊,父母怪他浪费家里的钱,村里人说他是“画呆子”,现在,一切都值了。 (二) 1973年,15岁的陈德鸿是村里的一名小社员,在村里,他被人称为小画家,这给他带来了自信。陈德鸿带着自己的画作去县文化馆,向韩培生老师和姜宝林老师请教,一次二次三次,数不清的无数次。在韩培生老师的指导下,陈德鸿进步很快,并且参加了县里的农民画培训班。那时,奉化的农民画创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农民画需要年轻的血液,陈德鸿也需要这样的机会。 世界向他展开了新的一页。的确,培训班的学习内容让他大开眼界,本来他是单打独斗,现在他有了同学,都是有着相同爱好的“画呆子”,他们可以一起讨论,这对他来说是多么珍贵。 这期间,他像一块海绵,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订阅了《当代》《十月》《收获》等文学杂志,看外国人凡·高、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画家的传记。当他知道县里的图书馆可以免费看书,他骑着自行车赶到那里,一看就是一天。他认真研究毕加索的画册,画册里的眼睛很有特色,于是他把所有的眼睛临摹了下来,发现上千幅画中的眼睛都不一样。凭着这一股韧劲,伴随着视野的开阔和思考的成熟,他的农民画开始大胆借鉴各种传统艺术,比如民间剪纸、刺绣、印花、石雕、木雕等艺术的精华,包括一些西方的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83年10月,他带着农民画《春光好》《牧归》去参加浙江省首届工人、农民画展,《春光好》入选了,《牧归》还得了三等奖。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陈德鸿收割了自己的“稻子”,而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作品《鸡趣》参加1986年浙江现代民间绘画展。1987年,作品《喂鸡》入选中国首届艺术节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展览。同年,作品《鸡趣》赴美国蒙大拿州参加中国浙江省现代民间绘画展,作品《喂鸡》入选中国浙江省农民画展,送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展出。1988年,《鸡趣》等10幅作品参加首届浙江省现代民间绘画十人联展,赴美国、澳大利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展出,后来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龙子》入选浙江省农民书事大赛展览;荣获浙江省现代民间绘画创作三等奖;荣获1988年全国农民书画大赛绘画入选奖。1989年,作品《逗牛》《鸡趣》入选浙江省美术作品展览,赴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世界博览会。 至此,陈德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美学风格。著名画家姜宝林这样评价他的画:造型夸张,色彩明快,构图饱满,工笔重彩,不拘一格,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装饰风貌。 (三) 他爱画鸡,《鸡趣》《斗鸡》《守时守信》《闲庭信步》《满园春色》《相依》《同一个梦想》等等,都是以鸡为题材的作品。鸡是农村最为常见的家禽,也是陈德鸿小时候的玩伴。他曾目不转睛地盯着鸡看,一秒钟之内,鸡会变化出无数的表情。鸡跟人一样,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或骁勇好斗、威风凛凛,或憨态可掬、娇俏可人。在陈德鸿眼里,鸡是一个符号,一个有着思想感情的符号。 有一次,陈德鸿偶然发现一只大公鸡在照镜子,它像疯了似地用爪子扑打镜子里的自己,气呼呼的模样让人怜爱。还有一次,陈德鸿画好了鸡,累了没收拾而放在桌子。第二天被撕得七零八落,原来是一只猫在作怪,猫见了桌上的鸡,鸡怎么可以在桌上放肆呢。对着撕破的画,陈德鸿又好气又好笑。他对鸡的观察越来越细,投入的感情越来越多,获得的回报也越来越高。 他的“鸡”跨出国门,在美国蒙大拿州展览,一位人类学教授用英文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从他的《鸡趣》中看到了东方古老的民间艺术,那种纯朴的美传导到他的脑神经,让他兴奋。他把它拍下,用镜框镶起来挂在客厅里,欢迎陈德鸿访美做客。 艺术是相通的,也许语言不同,表现手法不同,造型不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画中表达的情感,这才是真正打动人的东西,它可以跨越国界。1987年11月,为促进宁波与香港的民间文化交流,在香港举办了由宁波市文联和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宁波画展》,这次入展的80位画家日后在宁波的画坛上都是响当当的鼎足人物,王利华、汪日章、何业琦、陈继武、林绍灵、韩培生、骆建均、周士非等等,奉化的农民画有四人入选,陈德鸿是其一,而另三位都是女性——王银飞、王梅贞和方春萍,这应该是奉化农民画的黄金时代。 (四) 从在《工农兵画报》发表作品起,陈德鸿已经走过了40多个春秋。2004年,他师从姜宝林学习水墨画。2013年,在宁波镇明路明州甲十二综艺馆(林宅)展出80余幅作品,一半农民画,一半水墨画,反响不错。但他对农民画的痴迷,一直不变。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各行各业都在助力,作为一名画家,用艺术语言表达对抗击疫情一线人员的崇敬和敬爱之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他画了两幅农民画《庚子抗疫》《人类与毒疫之战》,参加扬帆美术馆的“为武汉加油——网上书画艺术展”。 现在,陈德鸿已经60出头了,随身携带两本速写本是出行的标配,一本是漫画,一本是水墨画。他说:“我现在一天不绘画就会觉得难受,最大的问题就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