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慈溪观海卫,我想去看看锦堂学校。 路边很多房子被拆,看来是要拓宽马路。我先沿着一条较宽的马路行驶,按导航提示拐入岔路时,发现前方封道,看管的大爷说前面要铺设沥青,所以不能走了。大爷热心地给我指了一条窄窄的村道。两边是低矮的房子,一看路名为“锦堂路”,想来是近了。 远远看到了锦堂学校的校门,下车一问,疫情期间校园不开放。大老远赶来,不甘心,想去碰碰运气。走过一座小桥,见有学生在钓鱼,这才发现学校三面环河,环境得天独厚。不远处矗着一座中西风格的老建筑,想必就是锦堂学校旧址了。隔着铁门拍照有点远,于是央求门卫:能否入内看看老楼和雕塑,五分钟就出来?门卫大哥放我们进去了。 现存的主体建筑是一幢口字形洋房,类似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用红砖砌成,白灰勾缝,既有中国古典建筑的庄重美感,又具日本近代建筑的风格。大门也是中西糅合,四根朱红柱子,像是刚漆的,托起上方半圆形的平台,平台边有白色的围栏。平台的后面,用红砖砌成的一门两窗,上面有类似中国古代阙门的装饰性建筑,形如皇冠,“锦堂学校”四个大字镶嵌在门的上方,为当时名士林世焘所书。走入圆拱门,走廊墙壁上有一副对联:忆往昔,农林桑蚕师恩浩荡,峥嵘岁月育英才;看今朝,汽修轻纺技艺铿锵,昌隆盛世续华章。院子中间,栽花植树,辟为花园,名为锦园。由4条石板铺就的小径形成一个棱形,可穿越整个花园,后门处还有一依山后花园,凿一泓清池。据说当年旁边还有发电房、水泵房等辅助设施,足见设计布局之周密。 回到大门前,我看到市、省和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石碑。石碑旁是直耸云天的水杉,江南特有的树种;另一侧则是三球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又是一个中西合璧。再西侧的新教学楼、办公楼,也是青砖、红砖相间的仿民国建筑,颇为和谐。 小广场上耸立着吴锦堂先生的全身铜像,只见他面向东方,身着敞开的西装大衣,衣襟似乎在随风微展。吴先生左手拄着一把大伞,右手朝上,手指微合,似乎在心算着什么,其神情仆仆,又踌躇满志。铜像后的基座上刻有“值锦堂学校创建百年华诞,赠吴锦堂先生铜像一尊,以示敬仰,学子茅理翔献”字样。查找资料后得知,著名企业家茅理翔中学时曾就读于锦堂学校,铜像于2009年5月建成。 我们站在展示栏边浏览学校概况,门卫大哥上前解说,旧楼原是老师的办公楼,刚花了一千万元整修完毕,修旧如旧,完全是按照原来的式样来的,正等待国家级的复查验收。他还说吴锦堂故居就在学校后面,故居的钥匙在附近村民处。我们决定再去碰碰运气。 走到山沿路的尽头,看到一座民国风格的民居,就是吴锦堂故居,门牌号为西房路56号。可惜大门紧锁,拍门也没人应答。围墙有四五米高,看不到里面景象。我绕到房后,看到一家修理铺前有几个人,询问能否进去参观。一个红脸大哥口吐酒气,热心地陪我们去找钥匙。找到编号为“蓬下毛二房27号”的民居,可惜主人不在家,钥匙没找到。我失望地回到故居前,扫描二维码查看相关信息,忽听到红脸大哥喊我,说是保管钥匙的人回来了。我一看是位大姐,个子比我还高,她说自己是吴锦堂的族人,平时由她照看房子。 我们从后门入内,感觉建筑构件和内部装饰庄重朴实,并不奢华。这座故居是吴锦堂侨居日本神户时所建,硬山顶砖木结构,为六柱七檩二层楼房。总体为五开间布局,前设檐廊,有东西两间厢房连接,形成三明二暗的建筑格局。天井内石板铺砌,面积40平方米,围墙正中置砖石门楼,门楼镌砖雕题额,外书“日升月恒”,寓意事业日趋兴旺,内作“兰芬桂馥”,喻示德泽长留后世。明间正中有吴锦堂的半身像,右肩上搭了一块面巾,我问红脸大哥这有何寓意,他说吴锦堂是苦出身,肩搭毛巾是表明他从不忘本。红脸大哥说这尊塑像今年一月刚落成,当时搞了一个仪式,敲锣打鼓,很是热闹。家乡人从没忘记吴锦堂,一直在打造“锦堂师范,锦堂故里”为主题的旅游业。 我的小姑,高中毕业后当了民办教师,1984年考入锦堂师范学校,学制两年。是锦堂学校改变了她的命运。因为锦堂而改变命运的,当然不止她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