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银舫 中国的科举取士制度,自隋至清,有1300年之久,产生了12万名进士。这些科举出身的精英人物,引领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领域,在历史上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样,一个地方在历朝各级科举考试中录用的多寡,大致能反映一地之文化、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的状况。 余姚,秦时置县,唐武德间曾一度升为州,北宋时,被范仲淹称为“东南最名邑”。南宋定都临安(杭州)后,北方名门贵族随之南渡,有一部分融入姚江两岸,客观上促进了余姚、慈溪两县的地方教育和科举的繁荣。南宋,余姚出进士98名,而北宋仅12名。 王孙荣编著的《余姚进士录》,收北宋皇祐元年己丑科(1049年)至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1904年)正式录取的文科进士627人,武进士74人,两者合计共701人。另设有附编,分为析异、考异、存疑、辨误四类,即为已排除的65人。 光绪《余姚县志》收录至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的余姚文科进士共613人,其中唐代1人,宋代125人,元代5人,明代387人,清代95人(加上光绪三十年进士朱元树,合计为614人),另有武进士62人,文武进士总数为676人。而王孙荣《余姚进士录》认定的历代余姚文科进士则为:宋代110人,元代2人,明代374人,清代96人,合计为582人,而武进士则为61人,共计643人。另加入原属慈溪和上虞、今划属余姚的进士和从登科录、碑志、文集、宗谱中增补的进士合58人(含武进士13人),共有701人。另有47人,作者认为不是进士或不是余姚人而归入《附编》中,这其中就有唐代虞九皋。虞九皋,字鸣鹤,唐贞元间在世,父亲虞当为沔州刺史。柳宗元撰《虞鸣鹤诔并序》,称“前进士虞九皋”。王孙荣认为,虞九皋误登进士录选举志,始于万历《新修余姚县志》,未注登科年号。万历《新修余姚县志》注“宪宗元和初”,康熙、乾隆、光绪《余姚志》皆沿误。余姚学者商略也认为,虞九皋祖上早已定居中原,与余姚无多大关系了(见商略《虞鸣鹤考》)。这样,一下子将余姚首位进士从唐代直接下移到北宋皇祐元年己丑科(1049年)胡穆。王孙荣认为,云柯柏山(今属余姚市低塘街道黄清堰村)人胡穆是“余姚历史上第一位文献足征的进士”。 汇录文献,梳理有方,是《余姚进士录》一大特色。首列历科进士榜,分为文科与武科,然后先按朝代再按各科名次逐一考录进士史实。700多位进士,就是700多份个案。每个进士均撰有小传,小传包括姓名、字号、亲族、籍贯、户籍、生卒年月日、登科年及名次、历任官职、碑传出处。小传下面,列有与本人相关的乡试录、会试录、登科录、同年录、朱卷等科举史料(如朱兰,多至六种)。亲族有乡试中式、邑志立传者附之。这里最为专家和普通读者所注目者,是进士的籍贯乡里,作者在《凡例》中即明确“凡能考证出其居里者,皆著录现属镇(街道)、村(社区)”。这是地方文献深度整理的要素之一,也是本地学者的特别贡献。尽管现在出版了大部头的《宋代登科总录》和《明代登科总录》,在籍贯这一项中,也只能照录文献,而无法厘清现今所属的行政区域。因此,从信息的对应关系来说,《余姚进士录》更接地气,更加致用,信息量也更大。如明成化十七年辛丑科榜眼黄珣,他的籍贯乡里为“绍兴府余姚县梅川乡彭桥(今属慈溪市横河镇彭桥村)”,户籍为“民籍”。又如邹儒,为“绍兴府余姚县云柯乡样山(今属余姚市低塘街道洋山村)人,灶籍”。有学者认为,灶民有资格参加科举,“使生活在最底层的灶民有跨越阶层鸿沟向上流动的机会”“激活了人才流动的社会生态”(周乃复《慈溪进士录》序)。《余姚进士录》中收录了灶籍进士30人,竟然占浙江灶籍进士的五分之一,这又给相关研究者提供了极好的史料线索。 又如进士生卒年月日,科举文献及地方志大都失载,作者查阅大量宗谱,一一给予记载,在史料整理上,绝对称得上“填补了空白”。 不拘旧说,存真求实,是《余姚进士录》又一特色。如北宋元丰五年壬戌科进士翁升,为明州慈溪县金川乡翁家岙(今属余姚市丈亭镇丈亭村)人。作者特地以“案”的方式做了考证:“案:嘉靖《宁波府志》卷三《选举表》误列鄞县籍,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四《选举》遂沿误作鄞人,民国《鄞县通志》因之。”又如明嘉靖五年丙戌科进士管见,作者“案”曰:“《明清进士题名碑索引》误作管兄。”又如明成化十七年辛丑科状元王华,作者“案”曰:“明代进士王华有二人。另一江西南城人,成化十一年三甲一百八十名进士。”此类案语,文字不多,却大显作者之功力。 作者将“特奏名进士、上舍释褐、文科会试中式未经殿试者,另列析异”,共有7人。如南宋宝祐元年癸丑科特奏名进士赵与缗,作者“案”曰:“宝庆《会稽续志》卷六《进士》未录。景泰《寰宇通志》卷二十九《绍兴府科甲》误注‘余姚人,宝祐元年姚勉榜进士’。万历《绍兴府志》卷三十三《进士》注‘特奏名’。嘉靖、万历、康熙、乾隆、光绪《余姚县志》俱列作进士。”又如万历十一年癸未科会试贡士姚文德,未经廷试而卒,虽然万历《绍兴府志》和现存的万历、康熙、乾隆、光绪《余姚县志》均作为进士收录,但王孙荣认为,姚文德因在廷试前去世,只是贡士,不是进士,且在《万历十一年进士登科录》和《明清进士题名碑传索引》中并无其名,故不能列入进士榜中。通阅全书,正编701人中有372人作者有“案”,均为考证结果,如果将这些“案”的内容汇总加以分类整理,实为一篇极好的论文。 《附编》中另有考异15人,存疑6人,辨误37人,都用翔实的史料、简洁的语言,指出了各级地方志中著录余姚进士出现的谬误和抵牾。 作者王孙荣生于1979年1月,是年9月,他的出生地余姚龙南划归慈溪。他在余姚读中学,大学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也在余姚,2005年调入慈溪。因此,他与余姚有着割不断的亲缘。2007年从事地方志工作以后,即着手整理慈溪、余姚两县科举史料。2015年在参与完成《慈溪市志》编纂出版后,同年出版《慈溪进士录》(浙江古籍出版社)。随即,他开始《余姚进士录》的编撰。余姚与慈溪在20世纪50年代中有部分境域互换,余姚市现境约有四分之一原属慈溪县,而慈溪市现境约有三分之二的版图原属余姚县,于是《余姚进士录》收录余姚旧境与现境的进士,既尊重历史,又照顾了现实。去年,他的《余姚进士录》被列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今年6月,即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浙江大学教授叶晔在序中指出:“通观《余姚进士录》,其征引文献之翔实,考订史料之细密,制定体例之规范,不由让人感慨,这是一部地方文献的深度整理之作。”我亦认为,作者竭力虔心的文献撷取、详赡缜密的史料梳理、令人信服的考证辨析、简练质朴的文字表述、精当规范的体例次序,在我所目及的科举人物的研究著作中,堪称翘楚。另外,为了便于读者使用,本书前有《历科进士榜》,后有《人名索引》,使其尽可能地发挥检索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