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大运河通江达海的三江口,正成为风光旖旎处。(吴维春 摄) |
记 者 张正伟 通讯员 王碧琼 中国大运河,这条世界上里程最长、最古老、工程量最大的人工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宁波,中国大运河南端唯一入海口,作为大运河历史上灿烂、深远的一个节点,它不仅在地理上沟通了中国南北,还在文化上辐射东西。 如今,宁波正充分挖掘大运河通江达海这一区位优势,融合中国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两大世界级IP,打造以海丝文化、海天佛国、海湾风情和海鲜美味为代表的特色旅游,让更多的人“顺着运河来看海”。 今天,我们跟随“走中国·看中国”全国纪行的脚步,从浙东运河出发,沿着这条古老的河道一起走进宁波“河海游”。 通江达海的使命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共有十段河道。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全长2700千米,2014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追溯大运河在宁波境内的历史,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时代,宁波段大动脉已初具雏形。唐时,借由隋代开凿的运河,明州城内的越窑青瓷、粮盐美物直达长安;而长安、洛阳、扬州等地的货物通过运河从明州出口海外。 大运河宁波段有着自己的特色,其在利用自然江河的基础之上开凿人工河塘,农业水利与水运交通一体开发,可谓“天工人巧,各居其半”。现在保留下来的河道多开凿修缮于宋元期间。经历朝历代的整治与疏浚,浙东运河(宁波段)成为了集灌溉、防洪、运输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水上动脉,沿岸分布着众多由运河衍生的衙署、官仓、会馆、寺庙、驿站等历史景观,以及附着于大运河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 随着近代铁路、轮船的出现,运河的航运功能渐趋弱化,繁忙的河道渐渐平静了下来。那些保留着的桥梁、码头、船闸和沿岸的官仓、会馆、路亭,成为运河两岸人们渐行渐远的记忆。但这千年凿开的河道盛载着波光粼粼的运河水,继续灌溉丰饶的宁绍平原,与两岸勤劳的人民生生不息。 浙东运河 被“低估”的文化宝库 宁波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浙东运河更是历史悠久,与城市融为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里最省心懂事的孩子容易被父母忽略一样,实现了内河与外海相通、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相连的浙东运河默默无闻。而事实上,中国大运河通过宁波实现了与海外的沟通,三江口自古以来就是与全球经济的连接点。从这一点来说,宁波与浙东运河的作用,是被低估的。 浙东运河两岸风光锦绣,水利工程和文化遗产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老祖宗运用江南河网地带的地理特点,将河道稍加整理,直接贯通,人工河道有自然的成分,自然河道也有人力加工成分。浙东运河在自然河网基础上加工,形成了现在 “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的格局。 浙东地势南高北低,这样的地理条件决定了这里的河流多为南北向。因此,东西走向的浙东运河需要穿过多条自然河流。为了保持不同区域的水位平衡,使船只通过水位不同的河段,运河上修建了很多碶闸和堰坝设施,这些运河上重要的水利工程和节点,对航运和调节水位起了重要作用,也是先人一脉相承的水利智慧。 桥·楼:通济桥、舜江楼 余姚人素有“吃素念佛一世,不如修桥铺路一记”的民俗。提到余姚桥梁的发展,浙东运河余姚段仍可见保存完整,结构独特的古桥。这其中,通济桥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通济桥是横卧在姚江之上的三孔拱形石桥,摘取《诗经》中“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之语定名。当时,整个浙东地区尚无如此大跨度的圆拱形大石桥,故有“浙东第一桥”的美誉。 自南向北走过通济桥,余姚城区另一处古建筑舜江楼便映入眼帘。舜江楼又名鼓楼,位于北滨江路一段5米多高的古城墙上。这段城墙是目前余姚仅存的一段古城墙,楼与城墙连作一体,是余姚古朴历史风貌的象征。 村:大西坝村 从地铁1号线终点站高桥西站步行约2公里,便来到大西坝村。村落因姚江上的大西坝而得名,而大西坝曾是浙东运河的重要节点,也称“西渡堰”。 走进大西坝村,清末民初甬派民居随处可见,“一字型”长弄曲径通幽。旧时村里为方便客商歇脚,建有上凉亭、中凉亭、下凉亭,如今中凉亭已毁,保存完好的是上凉亭。 清朝实施“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大西坝村逐渐衰落。1962年建造的大西坝翻水站在皎口水库竣工蓄水后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翻水站的位置就是浙东运河大西坝旧址,河道边树立的文保碑刻明确表明了这一点。 河:三江口 在三江口形成之前,这里还是开阔的湿地江面,一派天然;之后成为日益成陆的海涂,以其丰富的土地与物产资源吸引着宁波先民拓地开荒,在唐代完成了从渡口向江口的探索步伐。 由于宁波城市中心长期位于三江口,这里汇集了大量各个时期的文物古迹,包括唐代以来的历史建筑,近代西方文明影响留下的西式建筑以及宁波商人的住宅、会所等建筑。庆安会馆是江南现存唯一兼具天后宫与会馆功能的古建筑群。宁波最早的浮桥出现在唐代,现代桥梁则是1936年德国西门子洋行在原址上承建的灵桥。宁波港口的最早位置出现在三江口西岸,老城东渡门外,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1844年,宁波开埠,江北岸成为外国人居留地,留下了领事馆、海关、教堂、轮船码头和一批石库门建筑,这更是现今游人如织的老外滩。 街:丈亭老街 丈亭自古是水乡泽国。亘古的风从江面吹来,一丝丝地扣在老街的木窗棂上。廊下煤炉的味道穿过街口,迎面而来的老人背着手慢慢踱步,河埠边的妇人用不变的节奏搓洗衣服,时光在这个静谧的地方,仿佛走得特别慢。 姚江自四明山大岚镇发源,往东流到丈亭后分为两支,南支去了宁波,北支去了慈城。“南山明,北山明,中有长亭号丈亭,沙边供送迎。东江清,西江清,海上潮来二岸平,行人分棹行。”宋代柳永的词里,叙述了丈亭独特的地理位置。 随着宋时浙东运河的蓬勃发展,丈亭成为商贸重镇。元时,这里设巡检司,清代设丈亭关。郑家古渡便是历史上显赫的丈亭渡。几级石阶,一个凉亭,看似简陋的埠头曾经舳舻千艘,热闹非凡。“姚江乘潮潮始生,长亭却趁落潮行。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从陆游的《发丈亭》诗可一窥此处昔年的繁华。 今日的渡口,多数时间是安静的。丈亭老街两侧的老房子店面与居室相连,依旧保持着江南风貌。南面的街屋后门临江,青瓦、排门、木柱,隔几爿店铺就有一个埠头。北面的街屋则多街弄,依稀能想起当年杂货、特产、柴火交易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