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艺宁波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2月0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书协迎来首位女掌门 孙晓云书风渊源来自甬上

她的外公是一代金石大家、宁波人朱复戡先生

朱复戡与孙晓云合影于上海寓所。 资料图片

朱老弟子侯学书。通讯员 史久阳 摄

朱复戡。 资料图片

    上周,中国书法家协会换届选举,孙晓云当选新一届主席。她也成为中国书协成立以来出任主席的第一位女性书法家。

    孙晓云,1955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作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孙晓云在书法创作、教育以及推动书法普及方面有很大贡献。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孙晓云在书法上有这样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源自家庭的影响。她的外公,是一代金石大家、宁波人朱复戡先生(1902-1989),她外婆的外公,是上世纪初宁波一位重要人物张美翊。

    孙晓云忆外公

    2002年,孙晓云写过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学书心路,其中这样讲道:

    对书法的那种热爱,似乎就长在我的身上。这可能主要得益于家庭的熏染,还有严格的书法训练。小时候,我母亲从来不问我的功课,每天却要检查我的毛笔字。我看过她20岁时写在稿纸上的钢笔字,真是好。我父亲说,他当年就是为此看上了我母亲。

    我外公是古文字学家、金石书画家朱复戡,是浙江鄞县人,与我外婆是同乡。我外婆的外公叫张美翊,号让三、骞叟,是薛福成的幕僚,上海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两任上海南洋公学校长。我前些年居然用我的字换到了他的两本手稿,其中大多是论碑帖和起草的章程,第一篇就是给弘一法师的信。同时,还得到了张美翊儿子、民国钱币学家张迥伯的《钱币学》手稿(他当年在上海开明华银行),娟秀的小楷,一丝不苟,里面还不时地横写着英文。又觅得我外公32岁写的扇面,上面的字持重老到,金石味十足,落款是“秦戡”(我外公40岁前的用名)。

    就像习武之家,后代们都得会翻几个跟斗;梨园子弟,都会来几嗓子;我从小就学书法,看来也很自然。

    七龄童写春联

    在20世纪上半叶,朱复戡可是个名动书坛的大人物。2017年5月,朱复戡先生的入室弟子侯学书带学生在鄞州举办篆刻展,还前往梅墟寻找老师幼年遗踪,记者曾采访过他。

    朱复戡祖籍鄞县(今鄞州)梅墟镇徐家洼村,其先祖在清乾隆年间迁居于此,至清末,朱家已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1902年9月30日,朱复戡出生。他本名朱义方,字伯行,号静龛。四十岁后更名朱起,更号复戡。据侯学书回忆:“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来中国选购精品,名单上有个打了黑框的‘朱义方’。其实朱老那时还健在,他们不知道朱义方就是朱复戡。”

    幼年,朱复戡便跟随父亲到了上海。在上海,朱复戡可谓少年成名的神童天才。七岁那年的小年夜,他跟父亲到当时上海最大的裱画店怡春堂笺扇庄买春联。看着大人们寒暄不止,顿感无聊的朱复戡就在前堂案上的梅红纸上写起了大字,“民安国泰,人寿年丰”“一元复始,万象回春”,足足写了二十多副。等到老板和父亲发现,大吃一惊。父亲呵斥儿子不懂事,可怡春堂老板王恒章却细细端详起了朱复戡的字,郑重要求他再写几副。

    大年初七,怡春堂的伙计来到朱家,客客气气送上大洋两块五角,并带来一卷名贵的雨雪洒金珊瑚笺,说是王老板请朱公子写对联,每对两块大洋,落款要写“七龄童子朱义方”。当时,65岁的印学名宿吴昌硕先生的对联润格也仅为四元。

    张美翊其人

    “关于张美翊,如今知道他的人就少了。”侯学书说,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江浙地区很有名望的一位宁波人,与陈屺怀、冯君木并称浙江三杰。张美翊比另外两位大上十几岁,称为三杰之首。

    张美翊原是浙江宁绍台道薛福成的学生、幕僚,而薛福成是曾国藩的幕僚。张美翊功名不高,但他的建议往往能上达中枢。

    20世纪初,张美翊长期居住在宁绍台道衙门,即今宁波中山公园内的“后乐园”里,经常参与举办文人雅集。当时十几二十岁的沙孟海、朱复戡都曾是张美翊的学生。“沙老主要跟张美翊、冯君木,朱复戡主要跟张美翊。沙老和朱老一辈子交好,也有‘同门’的关系”。

    侯学书说:“张美翊爱惜朱复戡才华,还把自己的外孙女陈纫梅嫁给了他。张美翊晚年,实际上以朱复戡为第一助手。”陈纫梅就是孙晓云的外婆。

    张美翊本身也是个大书法家,他不仅指导朱复戡写字,还教导他怎样做人、读书、交友。根据朱复戡留下的资料,2020年,侯学书曾与文物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一本70万字的《张美翊手札考释注评》,披露了许多新材料。

    因为朱复戡名气大,很多人都会上门找他写字、刻印。1913年,12岁的朱复戡曾为宁波阿育王寺题写“大雄宝殿”横匾,可惜此匾在浩劫中被毁,直到1986年,方丈统一法师获悉当年书匾的神童尚在人间,特请朱复戡旧地重游,再书横匾。当朱复戡到达宁波时,阿育王寺破例开放大门迎接,朱老遂重书“大雄宝殿”“法相庄严”两块匾额。

    寻找朱复戡

    上世纪,沙孟海与朱复戡延续一个甲子的友谊堪称印坛佳话。沙老晚年,有一段“寻找朱复戡”的传奇经历。

    20世纪50年代,朱复戡应山东省政府邀请,北上山东工作任教。50年代中至80年代初的三十年间,朱复戡一直寓居泰安,但少有人知。侯学书是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跟随朱老学字刻印的。“朱老那时候生活条件很不好,但对艺术仍然很坚持,夜里工作到很晚,写字、篆刻、画画、写文章,不曾停笔。”侯学书说。

    1977年上半年,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院)师生到泰山写生,间接找到了朱复戡。美院学生告诉他,沙老一直在寻找他。朱复戡当即去函,不久就得到了沙老回信。

    1979年,沙孟海任西泠印社社长,想要联系出版朱复戡印集事宜。“朱老派我拿着自己的信去沙老家。”侯学书说,“那时我还很年轻,才22岁,但沙老很郑重地向人介绍我说‘这是朱复戡先生派来的侯先生’,那些大人都向我鞠躬……”那一年,沙孟海终于把朱复戡请回杭州。

    当年来甬“寻根”,侯学书很希望有条件的话,鄞州能成立朱复戡的研究社团或机构,将朱老治学治艺的精神传承发扬。

    记者 顾嘉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