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称为职业“吃货”的群体,活跃在“撸口子”界。他们在收到商家货物后,申请“仅退款”,花式“威逼”、吃掉货物。记者采访多名受害商家并卧底QQ吃货群发现,职业“吃货”撸的“口子”,多是电商、外卖等平台基于诚信原则,为维护市场秩序而设定的有利于买家的规则。(12月4日澎湃新闻) 这群变相收保护费的职业“吃货”,与其说吃掉的是小卖家的私产,不如说吃掉的是法治底线之上的良善规则。 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羊毛党”,职业“吃货”的嘴脸更像网络市场中的黑恶势力。这种“吃法”与“吃相”,拿捏的无非是三重利害关系:一是无缝切换“小买家”与职业“吃货”的角色,商家很难在“被吃”之前精准甄别、防患未然。二是熟谙平台游戏规则,投诉至死的本事足以让商家关门打烊。三是料定小商户维权成本高昂,大多会选择息事宁人、破财消灾的态度。软恐吓、硬威胁,几个回合下来,总有一款令商家服输。 说白了,不过是利用散户消费者的“弱势”扮相,依仗平台方对小买家呵护有加的良善规则,上演着靠“倒打一耙”发家致富的无耻伎俩。这大概很容易让人联想起2019年著名的“姑娘在淘宝买了18件衣服后退货,店家打开她朋友圈傻眼了”的故事。当然,这还算不得是“吃货”,顶多算是薅羊毛;真正的“吃货”,是穿出去旅游后不仅不退货、还要求商家必须无条件退款了事。如果小商家碰上了这样的主,恐怕不仅欲哭无泪,还得赔本赚吆喝。令人担心的是,这些动辄数千人在线的QQ“吃货群”,已然成为多少小微卖家创业路上悲愤而绝望的梦魇? 稳健的市场,本质就是个动态均衡的系统。买卖双方都不吃亏,这生意才能做得下去。于此而言,商家刷单炒信固然要严惩,买家扮演职业“吃货”恐怕也不能袖手旁观。尤其对于小微卖家来说,减费降税自然是利好,整饬暗流汹涌的营商环境同样重要。法律之上的良善规则,不能成为被蚕食的漏洞。 邓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