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鹿特丹港一瞥。 |
不久前,我有机会对鹿特丹港进行了几天的访问。 当我们来到鹿特丹港务局,登上设在二十层高楼上的管理中心用望远镜俯瞰港口风光时,只见在水域面积广达二千一百多公顷的港口里,停泊着成百上千艘来自世界不同地区、挂着各色国旗的轮船。这里有二十五万吨的巨型邮轮,有设备先进的集装箱船,有形状各异的子母船。在船只之间林立着各种吊杆、桥式起重机、水面浮动升降机及专门用来装卸原油的管道等。在码头上,有各式各样的用来储存粮食、钢铁、原油、鱼肉、水果、木材以及各种杂货的专用仓库和冷藏库。 港区内铁路和公路纵横交错,火车、汽车往来如梭。港口铁路可以直达西欧各个主要城镇。一条条高速公路将鹿特丹港同全欧洲包括英国(通过渡轮)连接了起来。鹿特丹港不远处,有两个机场,一为国际机场,可从事国际货物运输,一为国内航线服务。这里,每天有班机飞往世界各主要城市。 像鹿特丹这样繁忙的现代化港口,如果没有先进的设备和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进行指挥调度,那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访问了位于鹿特丹港口出海口荷兰角上的交通控制中心。 这个控制中心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自从十六世纪以来,这里就是指挥鹿特丹港口船只进出的中心。最初是用可视信号指挥,后来改成无线电。现在呢,已经全部由雷达控制了,共有9个雷达站。我们站在控制室雷达荧光屏前,清楚地看到港口船只的进出情况。管理人员根据这些情况,通过雷达导航站紧张地对船舶进行调度,工作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鹿特丹港有各种专用码头,其中集装箱码头和矿石码头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集装箱是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先进运输方式。各种货物装在长六米、高宽各两米半的标准金属箱里,运输时只要把箱子装上轮船,既快又能充分利用船体的空间。我们参观的“欧洲集装箱码头”,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之一。在1967年时,这里只运输二万五千只集装箱,而1978年达八十万只集装箱,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十二米长的大型箱,如果都折成标准箱,就等于可运输一百三十万只箱子了。在码头上,堆得整整齐齐的集装箱望不到边。 这里的矿石运输码头也是欧洲最大的矿石码头,可以停泊二十八万吨级的矿石船。码头上的大铲斗一次可以铲起三十吨矿石。矿石从船上铲起,通过传送带一直运到储存场,全部过程用电子计算机控制,所以在这个一昼夜可以卸下七万吨矿石的码头上,我们只看到为数不多的几个工人,劳动生产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历史上,鹿特丹港几经兴衰。最近十几年港口再次获得迅速发展。我们在鹿特丹市政大厅里看到不少古老的绘画,这些画表明,早在十四世纪,荷兰人已经在这里建立了港口,从事波罗的海和地中海地区的海上贸易。十七世纪中期,鹿特丹已经是一个拥有五万人口的城市了。到十九世纪,由于出海口的河道泥沙淤积,港口几乎无法使用。1872年经过疏浚和开挖新的入海通道,才使港口重新发展起来。到1938年,到岸的船只达一万五千艘,成为欧洲最大港口之一。 荷兰不把鹿特丹港当做自由港,他们认为,这里比自由港更自由。总的来说,在鹿特丹港储存、分销、转口、过境的货物不受种类的限制,商人可按照自己的经营需要,在这里进行各种销售活动。临时寄存、转口过境、存仓寄售以及对商品重新加工、包装等,也都有方便的条件。他们一般只收取港口作业的劳务费用。 鉴于各种方便条件,很多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国的厂商均在这里存货于保税仓库,根据市场需求、行情变化来及时调节货物的销售,利用鹿特丹港作为转口或过境中心。我们访问期间,鹿特丹市新建造的“世界贸易中心”已经开始启用,为外商在这里进行各种商业活动提供方便。 据鹿特丹港务局的人员介绍,虽然中荷两国在地理上相距遥远,但航运方面的交往已为两国架起了桥梁。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挂着五星红旗的中国远洋货轮就来到了鹿特丹港。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远洋船队的迅速扩大,来到鹿特丹港的中国货轮也日益增多。在我们访问期间,每天都有中国船只在这里停泊,让我们像见到久违的亲人一样,倍感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