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宁波少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3月28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老字号“缸鸭狗” 小记者跟非遗传承人学包宁波汤圆

孩子们在曾师傅的指导下包汤圆。
工作人员向孩子们科普汤圆的“前世今生”。

    “三更四更半夜头,要吃汤团‘缸鸭狗’。一碗落肚勿肯走,两碗三碗上瘾头。一摸铜钿还勿够,脱落布衫当押头。”这段民间顺口溜,说的正是宁波老字号,以小吃闻名的“缸鸭狗”。

    3月18日上午,一群来自海曙外国语学校的宁波晚报(现代金报)小记者,走进宁波市缸鸭狗食品有限公司,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汤圆的“前世今生”,同时跟着非遗传承人曾小艳师傅学包宁波汤圆。孩子们直呼“有意思”,既动手又长知识。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活动开始前,孩子们好奇地围着一个雕塑,你一言我一语。一口水缸、一只麻鸭、一条黄狗,眼尖的同学脱口而出:“这是‘缸鸭狗’的招牌画!”

    “没错,今天我将带着同学们近距离认识下这个中华老字号。”工作人员杨天啸介绍道,“缸鸭狗”始创于1926年,品牌名称源自创始人宁波海曙籍人江定法的小名“江阿狗”的方言谐音。

    “逢年过节,家里都要吃宁波汤圆,但不知道为什么。”“宁波汤圆的制作步骤都有哪些呢?”孩子们的问题五花八门。

    孩子们对宁波汤圆的历史故事充满好奇。

    杨天啸一一说明,宁波汤圆是宁波稻米文化的代表,起源可追溯到宋朝。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最早叫“浮圆子”,后来又称“汤圆”“汤团”。汤圆的制作也很讲究,选材、浸泡、磨浆、压榨、制馅、成型,一步不能少。

    这位工作人员还补充道,作为宁波汤圆制作技艺浙江省非遗传承基地,“缸鸭狗”历经近1个世纪的传承,已经突破特殊食材、保鲜等难题,走出国门,在美国、加拿大等华侨华人较多的城市也备受青睐。听完讲解,孩子们引以为傲。

    接着,曾小艳师傅手把手教孩子如何包汤圆。

    尽管大部分孩子是第一次动手,但学得很快。只见孩子们取一小块面团压成圆形面片,再小心地把黑芝麻馅料塞进去,再捏拢收口搓成球状。一些孩子包的时候没有章法,会有馅料外露或破皮的情况,好在有曾师傅及老师、家长志愿者的帮助,一个个成品“诞生”了。

    “这是我包的汤圆,卖相还不错吧!”巢恩泽同学开心地向小伙伴展示他的成果。他说,以前也吃过“缸鸭狗”汤圆,但不知道背后有这么深远的历史文化。参观中,同学们了解到汤圆馅料除了传统的芝麻,还有榴莲、芥末等,有机会也想尝尝看。

    最后,孩子们吃到了自己制作的汤圆,活动在美食飘香中结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