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绿孔雀 张华朵(证号2318351) |
慈溪实验中学706班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平凡的人物。尽管日子平淡,可他们身上那种质朴、善良、坚忍、正直的品质,让人性散发出不一样的光芒。小记者用细腻的笔调,抒写身边的凡人小事。笔端的一点烟火,一点闲情,一点美好,如同尘埃里那些不起眼的小花,虽然小,却让人看到了生活满满的希冀…… 指导老师 吴玲俐 租客阿布 陈意卉(证号2318326) 因为太太的离世,隔壁的房子腾空了,成了出租房。租房者是个外地人,大家都叫他阿布。租金并不便宜,他的两个孩子还要上学,这一切对阿布来说不容易。 一天,我放学回家,看见附近的街上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个卖手抓饼的摊位,走近才发现是阿布。自此,每天六点半出门,我都能看见他的身影。阿布是个老实人,卖的手抓饼料很多,价钱却不贵。不管我们怎么推脱,他都不愿意多收一分钱,这样如何才能赚回本呢?我很替他着急。 正如我所担心的,那个摊位果然没过多久就开不下去了,阿布只好租了一个店铺做起了理发师。 街上还有很多的理发店,同行之间常常相互竞争,出各种小主意。但阿布厚道,凭着过硬的手艺和不贪小便宜的秉性,光顾他门面的人不少。生意好了,收入多了,阿布紧锁的眉头也慢慢舒展了。 大家都说阿布真幸运,但我想:幸与不幸,总需坚持到最后才知道。他是靠着自己的双手成就了“幸运”。 保安老杨 龚铵渝(证号2318329) 我读小学六年级时,爸爸经常因为加班不能准时来接我放学,有时我站在校门口,急得想掉眼泪。老杨说:“别站门口等,你就在保安室做作业吧!” 老杨是我们学校的保安,大高个,粗嗓门,他往门口一站,就好像一堵墙立在那儿,即便有人想干坏事,见到他那架势,也不敢了。 有一次,我打扫好卫生急匆匆地跑向校门口,不知怎么回事,突然脚一软,直直地摔倒在地上。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妈妈见我醒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回头对爸爸说:“真该好好谢谢老杨啊,幸亏他送得及时。” 我这才知道是老杨发现我摔倒,第一时间联系了老师,又把我送到最近的医院。之后,妈妈带着我去感谢老杨,但老杨却摆摆手,执意不肯收我们的钱:“不能要,不能要,人没事就好了!”话虽不多,态度坚决。 后来,我升入了初中,再回母校时,看到老杨依然威风凛凛地站在校门口,像一堵结结实实的墙。我心里默默地感叹:老杨,你可真是我们的守护神啊! 垃圾房天使 俞景皓(证号2318348) “哎,这位业主,怎么乱扔垃圾?”“你袋子破了,汤汁都洒了,下次多套个袋子……”管理员黑着脸,厉声呵斥着,车库里回荡着他的喊声。 每次来扔垃圾,我都是战战兢兢,看着他板着一张脸,眼神好似X光,仿佛能穿透垃圾袋,扫描里面的垃圾。有一次因为没分类好一张纸巾,众目睽睽下,他把我训得狗血淋头,还让我重新分类。我尴尬得无地自容,以后每次来扔垃圾前,我都得把垃圾检查一遍又一遍,生怕有什么差池。小区里的大爷大妈们也是对他怨声载道,背地里偷偷叫他“垃圾房活阎王”。 周六晚上,我从培训班回家,经过垃圾房,无意中瞥见他正拿着抹布,专注地擦着垃圾桶的外沿。擦完垃圾桶又开始清理地面,遇到顽固的污渍,他蹲下身,左手撑地,用指甲一下一下地抠着污渍。由于长时间蹲在地上,他艰难起身的样子令人无比动容。 我看得出了神,这哪是“垃圾房活阎王”,分明是“垃圾房天使”啊! 小小的垃圾房,充其量不过2平方米,可这就是他守护的领地。那一身橘灰相间的工作服就是他的战袍。在红、黑、蓝、绿四路垃圾大军前,他挥斥方遒,守护了小区的一方洁净。 老李 柳月(证号2318336) 在我家附近的小巷里,上午10点、下午5点都会想起嘹亮的声音:“卖糖葫芦、糖画喽——”一听到这个声音,大家都知道是“糖王”老李来了。他卖的糖葫芦,山楂拣上好的,外面的糖也挑好的,甜味儿十足。 后来,吃糖葫芦、糖画的人少了,老李的收入也少了。脑筋活络的老李又想到了别的营生。夏天,他的三轮车上多了个大铁桶。桶内装满了三种口味的凉粉:原味、香橘味、薄荷味,一碗三块;冬天,铁桶换成烤番薯桶,老李站在寒风中卖热乎乎的烤番薯,三块一个,脸被冻得通红,眼里却漾满了笑。 我吃过老李卖的所有东西,不仅是因为喜欢吃,更是对他的一种尊重。在发现他还在捡废品卖钱后,我喝完饮料会把瓶子放在老李经常去的几个地方的显眼处。 现在小巷要拆除了,最先离开的是老李。听说他失散多年的亲女儿找到了,把老李接到城里享清福咧。 一片落叶遮挡了我的视线,老李的过往就此拉上了帷幕。 老鞋匠 张欣悦(证号2318352) 鞋匠是个老头,在街道拐角处那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摆摊。 记得那天放学,由于皮鞋裂了一个大口子,我走进了那个小鞋铺。 他年过六旬的样子,穿着灰蓝色的旧衣服。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皱纹,眼神却温和而慈祥。 天色渐晚,我望了望正在擦鞋的老人,犹豫着要不要上前询问。老人察觉到了我,停下手中的工作,对我和蔼地笑了笑:“小姑娘,有什么事吗?”我忙说:“我脚上的这双鞋能补吗?”“行!”老人打开了身后的工具箱。 他戴上一副棕灰色的眼镜,麻利地取出一卷白线,先将白线放在缝纫机转头上,再将鞋底放在针头下,然后慢慢地踩动缝纫机,手则很有节奏地转动转轮,神情专注而认真。这时,我才注意到他的手,那是双怎样的手啊,长满了茧子,枯黄又干瘦。 片刻之后,鞋子补好了。老人把鞋递给了我,我忙不迭地从口袋中掏出50元递给他。老人一愣,随即摇了摇头,淡淡地笑着:“不用那么多,五块就够了。”我尴尬地笑了笑。“挺晚了,快回家吧。”老人又道。 走出鞋铺的那一刻,我的眼眶竟有些湿润。回头再看,橘黄的灯光下,老人正对着我招手…… 老黄 黄靖添(证号2318332) 我的邻居,姓黄,大家都叫他老黄。他极瘦,不太爱讲话,靠卖栗子营生。 老黄的栗子摊位在市场的东北角落,生意还算不错,这有赖于他炒的栗子好吃,价钱又公道。每当我们去光顾他的摊位,他总愿意价格减半,说是邻居不必客气。 有一天,家里的水管破了,水流个不停,怎么也堵不住。叮叮咚咚的敲击声惊动了老黄,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敲门声。只见他手提工具箱站在门外,父亲连忙请他进来。他看了看情况,娴熟地拧了拧螺丝,水流就听话地止住了。待要走时,父亲往他手里塞钱,他推了推手,生气地说道:“我不要钱!” 后来我去外地读初中,每学期也就回一两次家。今年过年回家时,妈妈说,老黄走了,因为一场车祸…… 我震惊万分,呆在门口像是噎住了。 老黄,想你! 遇见老金 何梓涵(证号2318330) 老金,住在我家隔壁的网约车司机。 据老金自己讲:他儿子给人做了上门女婿,从此就住在了大城市,这些年几乎没回来过。他一没文凭,二来年纪也大了,为了不让自己和老伴儿没饭吃,就做起了网约车司机。 老金是个和蔼的老头,我时常看见他和小区里的孩子们打成一片,孩子们也爱黏他,甜甜地喊着“金爷爷”。母亲有时候会笑着和老金打声招呼:“呦,老金,又和孩子们在一起啊?”老金总会笑眯眯地回应,随后看看在客厅写作业的我,对着母亲来句:“学习也要劳逸结合,难得休息。”不知为何,老金笑着看闹成一片的孩子的时候,总让我觉得,这笑容里夹杂了些痛苦和无奈,那是年少的我所无法懂得的心绪。 每到阴雨天气,老金的膝盖就会痛。我便时常跟着父亲跑去隔壁帮忙。老金总会把我喊到他的床前,眼神慈祥得像是在看自己的孙女。 7岁那年,我走楼梯时磕破了额头,鲜血如水直流,吓坏了母亲。正巧碰上回家吃午饭的老金,一看我的模样,他二话不说,对着我母亲大喊:“快,上车!去医院!”我想这一声大喊,当时对母亲来说应是定海神针吧。 小学二年级时,我们搬了家。老金啊,你可还安好? 拉面王 刘欢(证号2318335) 老王,人称拉面王,不知道是因为姓王且拉面,还是如《俗世奇人》中那般因为面拉得好才有此外号。 老王的面馆很小,只有三张桌子,十几把椅子。我每天路过,总会看见面馆里坐满了客人。在店门口,还贴了一张手写的招牌——无偿资助有困难的人。这招牌一贴就是好多年,纸张已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了。但老王用行动践行了那句话——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送上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十几年如此。 听奶奶说,老王早年生过一场大病,自那以后,每每阴雨天,他都会关节疼。但是他不在乎,他说:“只要有人想吃面,我一定亲自下厨。” 早晨起床,洗漱完毕,我第一件事就是去老王店里。店里的面品种多样,每天可换口味,但老王都会记得“不要香葱,辣油少一点”。 “来一碗牛肉面!老王。”“好嘞!”老王爽朗地回答。只见他拿起一团面团,在手中揉软,拉长,伴随着清脆的敲击声,没过一会,面团已成粗细均匀的面条了。煮上片刻,浇上炖了许久的肉汤,放牛肉片,撒少许葱花,舀一勺辣油,一碗色味俱全的面就做好了。 如今,我在学校食堂吃面食时,总觉得还差些什么,似乎是老王那亲切而又爽朗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