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建的文化长廊。(顾鸿喜 摄) |
本报记者 孙吉晶 宁海记者站 蒋 攀 通讯员 顾鸿喜 8月22日早上7时,宁海桃源街道下桥村“谢豹桥”特色文化街口人头攒动,街道两旁彩旗飘扬,商铺店名统一用古朴的牌匾标识,整个街区充满文化气息。村民们早早聚在一起,脸上洋溢着笑容,共同见证村集体投资千万元建造的特色文化街区对外开放。全长约500米的特色文化街区建有19个文化长廊,文化长廊长度之长、数量之多,在全市农村中并不多见。 “谢豹桥”上凝众力 在下桥村一带,“谢豹桥”是藏在不少村民心中的一种记忆。2000年的时候,因宁海兴宁路改造,“谢豹桥”被整体拆除了。桥虽没了,但村民们说,“谢豹桥”更多体现的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创美好生活的一种文化传承。 这种文化传承和“谢豹桥”起名有关。据载,该桥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相传桥建成之日,桥上飞过一大群杜鹃,并发出悠扬动听的鸣叫声。正在为开桥仪式和桥名发愁的时任村长豁然开朗,将桥命名为“谢豹”。谢豹,即杜鹃,又名子规。“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子规是一种唤起归思、凝聚众心的鸟儿。这正是下桥地方文化价值的所在。 建国初期,下桥村还是一个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农村,村庄发展也很缓慢。勤劳团结的下桥村民,通过自己的双手,把村庄建成了“块块土地变成方,条条机路通村庄,机路两旁树成行,水渠灌溉连成网”的美丽乡村。随着宁海城市建设向北发展,下桥村的地理位置变得更加优越,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商贸业逐渐发展起来。团结的村班子更是带领全村实施了旧村改造,村民新建房子600多间,部分村民每年租金收入就高达10万元。2015年,下桥村建成绿色综合菜市场———桃源菜市场,市场整体对外出租,年租金500余万元,极大地增强了集体经济收入。 物质条件的满足使得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甚。打造一条集商业、观光、休闲、议事的文化街区,这个想法在村民心中萌发。 “子规”声里话传承 去年6月,谋划已久的“谢豹桥”特色文化街区开建。虽然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支持,但因为改造路段为村里的商业中心地区,难免会对村民生活、商铺经营带来影响。当时的村“第一书记”薄舒琳和村班子成员一起,一户一户上门做工作,最终获得了全体村民的支持,推动项目进展。“工程开始后,也遇到了多重困难。”村委会主任陈冬娥说,设计图多次被推翻,将原本单一的步行街改为整街打造,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瞬间加大。村干部不分日夜向村民解说方案,货比三家采购建造材料,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村民的支持、村干部的一心为公,换来的是“谢豹桥”特色文化街的美丽亮相。如今,“谢豹桥”成了一个特定名称,是一条承载下桥村民文化传承的街区。在约500米长的特色街上,中间小河穿过,流水潺潺,横跨河道的19个长廊如一条条美丽的丝带,串起下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每一座长廊上,都绘有“宁海名家画宁海”特色画、村史、家训家规等。长廊成了下桥村对外展示的窗口,也是当地村民文艺表演、讲故事、播放电影等文化活动的好平台。到了晚上,长廊和河道里的灯一亮,波光粼粼与月光星空交相辉映。 “谢豹桥”文化礼堂、宁海本地著名的“阿明名家工作室”、京剧联谊会、书法社……一批文化设施的建成,一个个文化项目的落户,让下桥村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村。“村里正邀请古建筑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希望不久能在原址上重建‘谢豹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寅柱说,这是全体村民的心愿。
|